民俗活动是民间文化的重要内容、核心要素。民俗活动凝聚着民族的情感,承载着文化的血脉,自然也是民族精神最集中的表达方式。民俗文化是适应社会生活需要而生成、传播和继承的,同时它也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规范、便利和调节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功能。即便一些失去原来意义的风俗,往往也能以变通的方式被保留下来,在生活中发挥一定的作用,满足人们的社会与文化需求。广汉的保保节、桃花节、狮龙灯比赛和巡游等民俗活动,已历经百年以上的演化,流传发展到今天,内容和形式有变化,但文化特质没有变。
农村体制改革的顺利发展,唤醒了人们的文化期待。20世纪80年代初,迈过温饱线的人们渴望提高生活质量,追求丰富的文化生活。在经历了多次文化劫难后,人们像在荒原上寻找绿洲,开始追忆有些模糊了的传统文化,一时间传统文化活动开始活跃在社会生活的大舞台上。
拉保保是广汉特有的一种民俗活动,具有包容性、代表性和唯一性,集流行江南的踏音、西北游百病的习俗于一身,又以拜保保(干爹、干妈)和收干儿子干女儿为目的并贯穿活动全过程,成为一体多元、独树一帜的民俗活动。江南踏青以青年男女郊游为主,陕北游百病最初仅限妇女,而广汉拉保保不分男女老少。清代以前,拉保保不是群体活动,一般是个体行为,某人家为了幼儿不生病,能健康成长,正月十六清晨,由孩子母亲(与陕北仅限妇女游百病相似)在家的附近选择一处有石碑、大树、桥头或路旁的地方,用长木凳设为几案,摆放素酒一盅,几碟咸菜,遇从此经过的陌生人,请其相认孩子。若陌生人同意饮杯中酒吃碟中菜,孩子母亲便燃香行礼,而陌生人则抱住孩子并给孩子取一个吉祥名字,再施钱为孩子做套新衣或赠以信物,双方从此成为干亲家,日后双方按亲戚走动。1931年秋,广汉公园(现房湖公园)建成后,这项活动便在公园内的“十二相”(十二棵参天古柏)前自发开展起来。因这十二棵古柏具有象征意义,加上公园游人多,容易拉到称心的保保,故来此拉保保的人年年增多,成了群众性户外民俗活动。每年正月十六,广汉及周边县乡的人便从四面八方涌进公园,参与或观赏这项活动。
这项活动虽然在1950年后被禁止,但相沿已久,深得民心,每年正月十六依然有人进公园采取快聚快散的游击方式进行这项活动,由于不成规模而未涉。“文革”时期以“封资修”的名义被严令禁止,即便有人偷偷到此拉保保,也会被守候在此的公安人员驱散,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初。
在率先进行农村体制改革的广汉,以极大的热情关注和参与了全国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人的观念正在剧烈变化。拉保保的活动虽还处在相关部门的严密审视下,但较“文革”时期已宽松许多,群众参与活动的热情一年高过一年。已在广汉人民公园主持工作的肖先进对这个现象进行了深刻思考,认为继续正面阻止的方法已经失效,必须寻求一种新的疏导式的办法,他提出了一个两全的方案:提高公园的门票价格,一是可限制更多的人进公园,把拉保保的人控制在极少范围内;二是可增加公园收入,解决已陷入困境的职工待遇问题。当时全国正在进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他的想法得到县领导认可,正月十六的门票由每张人民币5分猛涨到3角,当天公园门票收入8000多元,这是从未有过的。1985年的“两全法”不曾直接为拉保保敞开绿灯,但变相允许了这项活动的开展。在真理标准大讨论的背景下,拉保保的活动出现了历史性转机。
到1986年,公园瞄准在园内举办国际灯会的机会,开始公开筹办拉保保活动,在正月十四、十五两天组织图书馆、文化馆举办各种文化娱乐活动,正月十六为拉保保成功的人免费照相和提供一次抽奖机会。此举丰富了活动内容,成了当年这项活动的亮点。拉保保的活动增加了策划和创意,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人们参与的兴趣,同时也表明了官方认可的态度。在此基础上,1987年,公园在“十二相”进行了一些布置,挂红、拉标语、请媒体宣传报道,同时用红布横幅正式打出了“广汉国际保保节”的标语。
拉保保历经了松散、隐蔽、公开及有组织的形式,通过上百年演化变迁,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形成有固定场所、有人气规模、有社会组织服务的民俗文化活动。1987年后,政府在形式上对拉保保的活动给予了引导,从内涵上进行了发掘,促进了这项活动健康发展。
pg模拟器
虽然松林的山,缺少雄霸一方、绝顶天下的气势,不见森林苍苍,不闻飞瀑大吕之音,但人家点点,满坡果树,片片庄稼,几声牛吼,倒也使松林生出不少人间妙趣。
松林是个小镇,在地图上很难找到它,却被成千上万人传说着,或是一段情思,或是一份激情,或是品味终生一遇的粉色邂逅。这些愉悦,源自松林那段诗意燃烧的日子,源自松林的春天。松林让人动情,最让人难忘的是一年一度的桃花节。
2024年3月14日,广汉市第二十二届桃花节在连山镇开幕(图源:微新广汉)
一片片的红,山上山下,一层又一层,铺天盖地,淹没了植养她的农家人,淹没了一拨拨游人。云集松林,尽展芳容,不为争奇斗艳,倒像是在召开团体会,谋求一花闹春,收尽天下人的目光。
年年三月,麦苗、菜花、新绿的柳枝相映成一幅图画时,千里百乡便频传着一个声音:走吧,到松林看桃花去。
每逢此时,田间小道,宽敞的公路,人流车流如过江之鲫,一路浩荡,从四面八方涌向松林,涌进桃花会,争睹青春的桃花、燃烧的桃花、诗意的桃花、音乐的桃花。
松林桃花给予人们无限的欢愉、永久的回味,但又有几人知道这些艳压群芳的桃花,是一段苦涩恋情催生的?是一腔青春热血染红的?
世事如烟如雾。80年前,在那个有几分寒意的春天,在松林一家盛开桃花的农家小院旁边,川军某师师长,设计摆下一台川剧围鼓,准备诱捕给他小儿子哺乳的奶妈。奶妈仅有19岁,漂亮而乖巧,平时很得师长欢心,殊不知有一天奶妈竟带着他的儿子,偷偷离开了成都。这是件既割身上肉又损面子的事。师长的愤怒可想而知。师长派出手下四处打探,获知奶妈逃到三县交界、荒僻而又复杂的松林,但具体藏于何处不得而知。师长知道奶妈是个川戏迷,爱听围鼓,于是请了一拨唱围鼓戏的人到松林,明里说是游山玩水做生意,暗中则是守株待兔诱捕奶妈。
当时松林桃树不多,且不是花期,疏疏落落的桃树多半还未开花,只有一家农院屋前的桃树开了花,红艳艳的惹眼,老远便可看见。围鼓便摆在这地方。围鼓摆了一两天,十里八里来看热闹的当地人围了一层又一层,但奶妈始终未出现。围鼓摆到第10天,奶妈终于化妆出现了,她躲在那株毛桃树后听围鼓,却仍未逃过师长的眼睛。
奶妈被绑在那株桃树上,严刑审间,原来奶妈与师长部下一个军官有了恋情,两人商量离开师长,先到自己的老家藏起来……
随师长诱捕奶妈的一群军官离开松林时,恰值桃花盛开,把松林装扮得娇美可人,风光无限,给他们留下了极深印象。后来每年三月桃花盛开时,这些军官便携妻带子,呼朋唤友,从成都专程到松林游山赏花。
1944年农历二月十九日,名画家张大千先生专程赴游,心醉意动,赞美松林桃花“是花的海洋”,“是快哉,是壮观,比上海龙华桃花有过之无不及”。
年复一年,因人成事,一个沉重而又苦涩的故事,就这样滋养出一个人与自然温馨相待、情深意浓年胜一年的桃花会。
“文革”期间,山坡和山下土地以种农作物为主,松林桃树毁损较多,因而桃花稀疏,大煞风景。
1979年前,桃花会仅是游春赏花的活动,直到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当地农民在政府引导下,山上山下遍栽桃树和苹、李、桔、柚为辅的经济果树,恢复了生态环境。1982年,当地政府意识到桃花是旅游资源,在当年举办了首届桃花会。此后,每年举办一次,邀请文化、商业部门去演出、摆摊设点,为游客提供多种服务,并定名为桃花节。近年,松林桃树如雨后春笋般成倍增长,前来采风观光的人愈来愈多,各种艺术宣传和商贸联谊活动应运而生,松林成为观光旅游的胜地。为了帮助人们从自然界学习和领悟到更多的东西,桃花节期间还开展了一项认养桃树的活动。旅游者对某棵桃树情有独钟,可每年缴20元人民币给桃树的主人,由主人养护并挂上认养者姓名。任何时候旅游者可来观看桃树的花开花落、生长变化。在桃子成熟时,可免费摘这棵树上的桃子尝鲜。这是项有趣的活动,同时也是农民观念上的一种变化,反映出农民正在跟上时代潮流,萌生了现代经济的商品意识。这是农村社会的进步。
伴随着桃花,还有洁白如玉的李花、梨花,金黄色的菜花、迎春花,绚丽多姿的苹果花,芳香浓郁的柑、橙、柚花次第开放,交相辉映。春天的松林是花的世界、花的海洋。
龙,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象征。它吐纳百川,摧枯拉朽,神游八极,勇猛精进。广汉有悠久的耍龙、舞龙、烧龙的历史。广汉人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率先成功进行农村体制改革,为全国提供了一系列改革经验,其锐气和豪气堪比龙舞精神,因而广汉人乐于耍龙舞龙,用改革的精神丰富了龙文化内涵。到2006年,广汉共有龙灯队45支,狮灯队19支,采莲船8支,另有马灯、牛灯、猪灯20余文。
全市的龙灯狮灯队过去一直散落民间,自发组织,自由发展,因而起起伏伏,缘起缘灭处于各自为政的松散状态,民间文化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广汉撤县建市后,为激发人的创造热情,每年正月初一,政府文化部门组织各乡镇的龙灯队和狮灯队、采莲船等在市区主要街道巡游,长达千米的队伍浩浩荡荡,一路锣鼓欢庆春节。沿街两旁观看的人多半是来自乡村,城里人多半在高楼凭窗俯瞰,不少店铺虽未营业,但忘不了燃放几挂老长老长的鞭炮。万众豪情在一年之始时迸发出来,这是广汉人一年一次的耍龙文化活动。在政府精心组织下,广汉的龙灯狮灯队焕然一新,增强了活力,扩大了规模,丰富了城乡人民的文化生活。
广汉人充满了对新时代的期盼,凡事总希望求新求变求第一。一项旨在促进民间文化交流、增添节庆氛围、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举措,通过政府的倡导、文化部门的组织策划正式推行。2002年正月十五上午,广汉市委、市政府主办的“广汉市首届盖克杯龙灯狮灯大赛”在雒城门隆重举行。24个乡镇的24支灯队,身着靓丽的民族服饰,以新时代农村青年的新面貌逐一闪亮登场。在传统表演技巧的基础上,各灯队融进了一些自编动作,突出了技巧的圆熟和创新、动作的协调和准确,因而更具观赏性和震撼力。舞龙已彻底脱离了过去祈神驱魔的传统意义,更多的是抒发人们感恩新生活的激情,表现昂扬向上、奋勇进取的时代气息。
龙灯狮灯大赛突破了过去的程式和仪规,以震撼人心、魅力十足的表演给现代人以启发,形成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这次大赛闯出了一条弘扬传统文化的路子,提升了民间文化形象,获得人们普遍认可和赞扬。从2002年起,每年正月十五在雒城门广场举办一次大赛,成了展示广汉人不断进取的精神文化阵地。
正月十五晚上烧龙灯,是广汉新春佳节的又一民俗文化活动高潮,它以热烈奔放的姿态、传统质朴的形式融入现代城市生活。耍龙、舞龙、烧龙是改革开放以来广汉开展得最成功的地方文化活动之一,其中舞龙大赛是一种具有文化创新意义的探索和尝试。
拉保保、桃花会、龙灯狮灯大赛三项民间民俗文化活动,直接影响着广汉的文化建设,滋养着世世代代的广汉人。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