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摩根大通2月15日发布研报称,尽管美联储政策转向在1月份引发了无比糟糕的股市表现,但即便在更高的政策利率系下,经济和风险资产可能会在2022年继续有所表现,因为美联储会从过去的经验吸取教训,不会进行过多过快的加息。该行提示,金融、工业、能源等领域在稳健的增长环境中可能拥有机会,医疗保健也应该能够提供稳定的盈利增长。固收方面,短期收益率可能更具吸引力。
2、瑞士百达资产管理2月16日发布与国际金融协会(IIF)的联合研究报告称,截至2021年底,全球环境、社会及治理(ESG)债券发行规模超过1.4万亿美元,据此估算,到2025年这一数字可能高达4.5万亿美元。
3、随着美联储会议记录促使市场重新评估货币政策正常化路径,美国国债收益率2月16日转为趋陡,瑞士信贷预计基准的10年期美债年内将高见2.7%,为大行中较激进的预期之一。
4、瑞信首席股票衍生品策略师Mandy Xu2月16日表示,最近几日机构投资者正在积极进行股票对冲,因担忧俄罗斯与乌克兰局pg电子平台势和美联储政策带来的冲击。而对冲过程中有时使用跨资产策略,例如购买黄金等大宗商品,但债券在高通胀情况下已无法分散股票风险。
5、近期元宇宙话题持续大热,消费电子板块是否有望成为资本市场的下一个增长动力?富国基金2月16日发文指出,从历史上看,每一次的科技创新,都在重塑行业业态的同时,带来了新兴的产业需求,开启大的产业周期。而消费电子板块未来的四大关键词分别为:元宇宙、汽车电子、智能手机、AIoT。
6、针对今年可能出现的原材料涨价和供应受制约等难题,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17日表示,商务部将会同各地方和有关部门,多措并举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银保监会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73%,资产质量整体向好。在2020年和2021年,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规模已连续两年超过3万亿元。专家认为,2022年不良资产反弹压力仍然存在,预计银行业将综合运用各类处置工具,进一步加大不良贷款的处置力度。1月份,邮政行业业务收入(不包括邮政储蓄银行直接营业收入)完成1271.1亿元,同比增长8.7%;业务总量完成1252.9亿元,同比增长5.0%。
7、中金2月17日研报称,今年以来权益市场整体表现低迷,但从细分品类来看,部分主动权益基金逆势上涨,金融地产、周期主题基金业绩相对领先,收益中位数仍为正,整体微涨0.4%。与此同时,沪深300指数跌幅近7%,偏股混合型及普通股票型基金指数跌幅均超过11%。
8、中信证券2月17日发布研报总结道,2022年开年,全球权益资产受海外流动性收紧和地缘政治因素影响共振下跌,商品市场偏强运行。进入2月,全球主要股指逐步收复失地,风险资产初现反攻苗头。后续来看,建议大类资产配置紧扣“稳增长”这一核心主线,推荐“超配股票+适度配置债券+标配商品”,其中股票关注新老基建产业链和银行等“稳增长”与低估值共振板块;债券市场在“宽货币环境延续+宽信用结构偏弱”下仍有交易机会;商品市场内需驱动强于外需驱动,可关注铜、铝、钢铁等金属品。
9、高盛大宗商品研究主管Jeffrey Currie近日表示,虽然黄金在2022年面临美联储即将加息、以及长期实际利率可能上涨的潜在利空因素,但从历史上看,当黄金与长期实际利率的负相关性也趋于破裂时,黄金往往会在加息时期上涨。现在,这种情况已正在发生,在美国10年期实际利率近期上涨的同时,黄金表现出较大的弹性。
10、高盛表示,在美国首次加息后,新兴市场垃圾债券的发行量将大幅增加。高盛全球外汇、利率和新兴市场策略研究联席主管Kamakshya Trivedi指出,尽管今年迄今的债券销售量仅为2021年同期的四分之一,但美联储3月加息的预期可能会导致波动性下降,这将借款人带回市场。他预计,在垃圾级债券的推动下,新兴市场主权债券发行量今年将增至1300亿美元。
11、普信最近发表研报称,不断变化的动态意味着过去十年对于债券市场在2022年的表现可能是一个糟糕的指导。随着各国政府和央行同时取消刺激支持,该机构预计这一年将出现全球流动性收紧、利率上升和波动性加剧的局面。尽管环境可能充满挑战,但也出现了巨大购买机会的潜力,因此灵活的债券投资方法将很重要。
12、威灵顿管理最近发表研报称,2022年可能会出现政策、通胀或者市场意外。该机构权衡了可能性和投资组合的影响。
2月17日央行公开市场投放7D逆回购100亿,7D逆回购到期200亿,净回笼100亿。资金面宽松,质押高等级债券的供给相对充足,资金面分层持续。
(2)当日银行间质押AA+信用债及以上的资金面相对充裕,隔夜成交在加权价+20BP附近,7D资金成交在2.1%附近;质押AA类相对稀缺,隔夜成交在加权价+30BP附近,7D资金成交在2.3%附近。
如需及时获取最新资讯,可在公众号页面回复“市场”,或点击菜单栏【产品服务】-【市场数据】,即可获取当天最新资讯。
声明: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财汇资讯,此信息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入市需理智,理财需谨慎。